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休克,分别由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引起;感染性休克分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性休克,与细菌感染及不同人群特点相关;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心律失常所致,与年龄、疾病、生活方式等有关;过敏性休克有药物和食物过敏性休克,与药物、食物过敏及个体情况相关;神经源性休克由外伤、脊髓损伤等致神经调节障碍引起,与人群年龄、疾病、职业等有关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常见于各种外伤导致的脏器出血、产后大出血等情况。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失血后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失血相对成人更易出现休克表现,因为儿童血容量占体重比例相对较低。生活方式上,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机体储备能力下降,增加失血性休克发生风险。病史方面,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2.烧伤性休克:由大面积烧伤引起,烧伤区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儿童皮肤薄嫩,烧伤后更易发生体液渗出,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烧伤后需更密切监测体液平衡情况。生活方式中,从事高温作业等易发生烧伤的人群需注意防护。有烧伤病史者再次烧伤时休克发生风险可能增加。
3.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等引起,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释放炎性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于儿童创伤,因其骨骼等组织发育特点,创伤后休克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评估。年龄较大的创伤患者若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创伤后更易诱发休克。生活方式中经常参与高风险运动的人群创伤性休克风险相对较高。
二、感染性休克
1.革兰阴性菌感染性休克: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细菌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革兰阴性菌感染更易感,且感染后休克发生可能更急骤。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感染革兰阴性菌后需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有免疫缺陷病史的儿童感染革兰阴性菌后发生感染性休克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易发生细菌感染,增加感染性休克风险。
2.革兰阳性菌感染性休克:由革兰阳性菌感染所致,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年龄人群对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感染革兰阳性菌后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力相对降低,感染革兰阳性菌后休克风险可能增加。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革兰阳性菌后,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更易出现感染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1.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引起。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较高。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女性较高,因此男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风险。
2.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休克:如心室颤动、严重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儿童严重心律失常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源性休克。年龄较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密切监测心脏节律情况。有心肌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进而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四、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常见于使用青霉素等药物后,机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等。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差异较大,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使用相关药物时发生过敏性休克风险极高。儿童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过敏情况,因为儿童过敏反应可能更剧烈。生活方式中对某些特定药物有过敏史的人群需严格避免再次接触相关药物。
2.食物过敏性休克:食用某些食物如花生、海鲜等后发生的过敏反应。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食用相关食物易引发过敏性休克。儿童对食物过敏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家长需注意儿童饮食中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添加辅食时需逐步引入新食物,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五、神经源性休克
多由外伤、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儿童脊髓损伤相对少见,但严重的脊柱外伤等可能导致神经源性休克。年龄较小的儿童脊柱发育不完善,外伤后更易影响神经调节功能。有脊柱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神经源性休克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脊柱外伤风险较高,进而易发生神经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