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等引起的病理过程,不能单纯依血压数值诊断,成人一般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差小于20mmHg需警惕,儿童不同年龄段休克血压标准不同,除血压外还有意识、脉搏、尿量等表现,怀疑休克要立即急救及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有其特点。
不同人群休克血压特点及相关机制
成人:正常成人血压维持主要依靠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等)和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当发生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血压下降。例如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
儿童:儿童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不同年龄段生理特点不同。婴儿期心血管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失血等原因导致血容量丢失或心功能受损时,血压更容易快速下降至休克范围。1-10岁儿童和10岁以上儿童随着心血管系统逐渐成熟,血压调节能力有所增强,但仍需关注其血压变化与全身灌注情况的关系。比如儿童失血性休克,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使循环血量骤减,血压迅速降低,而且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较成人差,即使失血量占总血量比例相对不高,也可能较快出现休克表现。
休克的其他表现及应对
除血压变化外,休克还会有一系列其他表现。在意识方面,成人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甚至昏迷;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后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搏方面,成人休克时脉搏细速,儿童休克时脉搏增快且弱。尿量方面,成人尿量少于30ml/h,儿童尿量少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尿量时需考虑肾灌注不足。一旦怀疑休克,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平卧(休克卧位),及时就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休克需抗感染治疗,失血性休克需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血压偏低时更易发生休克,且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孕妇发生休克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情况,还要关注胎儿的状况,因为休克会影响胎盘灌注,危及胎儿生命,需尽快明确病因并积极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