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有其特征性表现,QRS波群提前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秒,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呈继发性改变,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前无相关窦性P波,儿童出现需考虑基础疾病,老年人出现要考虑合并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及用药等情况。
一、QRS波群特征
室性早搏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这是因为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室除极程序发生改变。例如,正常QRS波群时限一般在0.06-0.10秒,而室性早搏的QRS波群明显增宽,其原因是心室肌除极不是按正常的传导途径进行,而是由异位起搏点起始除极,传导速度较慢且不均匀。
二、ST段和T波特征
ST段与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形成继发性ST-T改变。比如,若室性早搏的QRS波群主波向上,那么ST段下移,T波倒置;若QRS波群主波向下,ST段抬高,T波直立。这是由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后,复极过程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代偿间歇特征
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两倍。这是因为室性早搏发生时,异位起搏点的冲动侵入窦房结,打乱了窦房结的正常节律,使得窦房结的下次激动延迟发放,从而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但也有少数情况是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过相对少见。
四、与窦性搏动的关系
室性早搏前无相关的窦性P波,室性早搏后的窦性P波可能按原规律出现,也可能因早搏干扰而延迟出现。这是因为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与窦性心律的起搏点(窦房结)无关,所以早搏前一般没有窦性P波的前驱。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室性早搏时,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室性早搏。要注意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哭闹、呼吸困难等表现,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密切关注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室性早搏时,要考虑是否合并冠心病、心肌病等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室性早搏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整体泵血功能,需要综合评估其心脏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同时,老年人用药需谨慎,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室性早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