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老年人群心脏结构变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异常)、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心肌重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心肌电生理改变、糖尿病患者心脏神经及血管病变)、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心肌受毒性作用、肥胖人群心脏结构及代谢异常)。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会发生变化,如心房扩大等。老年人心脏的纤维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可能导致心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在65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患病率大约增加1倍。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会使心脏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长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会影响心房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引发房颤。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等情况较为常见。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重构,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容易诱发房颤。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稳定性,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
其他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心肌的兴奋性,加快心率,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易诱发房颤。研究表明,约15%-20%的甲亢患者会并发房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组织。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平衡等,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2倍。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影响心肌的电活动。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导致心房扩大等心脏结构改变。有研究发现,每周饮酒超过一定量(如男性每周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140g),房颤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肥胖人群: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肥胖导致的左心房容积增加等心脏结构变化,以及代谢异常等,都与房颤的发生相关。BMI(身体质量指数)≥30的肥胖人群,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