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衰有多种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劳力性、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等,因心肺功能随年龄减退致肺循环淤血)、乏力疲倦(心输出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更突出)、水肿(右心衰致体循环淤血,老年人血管弹性等因素影响水肿)、尿量减少(心输出量少致肾灌注不足,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影响更显著)及其他表现如咳嗽咳痰(肺淤血,老年人易合并感染加重)、心悸(心衰致心律改变,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易发生)。
相关机制: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更容易出现这种呼吸功能的异常改变。例如,随着年龄增加,肺组织弹性下降、胸廓顺应性降低等,在心衰时肺淤血的表现会更明显。
乏力、疲倦
表现形式:老年人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会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患者常感觉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
相关机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乏力、疲倦。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处于衰退状态,心输出量较年轻人低,所以在出现心衰时,这种乏力、疲倦的表现会更突出,且恢复相对较慢。
水肿
表现形式: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水肿,常见于下肢,多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起床活动一天后,下午或傍晚水肿较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退;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出现腹水、胸水等。例如,患者双侧踝关节、小腿等部位可出现可凹性水肿,用手指按压后局部皮肤会出现凹陷,长时间不恢复。
相关机制: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减少,导致水肿。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水肿的发生和消退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且水肿出现后更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可能提示心衰程度较重。
尿量减少
表现形式: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可导致尿量减少。早期可能表现为夜间尿量相对增多,而白天尿量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全天尿量均会减少。
相关机制:心输出量降低,肾脏血流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尿量减少。老年人肾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在心衰时肾灌注不足的影响会更显著,所以尿量变化可能更明显地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表现
咳嗽、咳痰:心衰时肺淤血,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可引起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合并呼吸道感染,从而加重咳嗽、咳痰的症状。
心悸:心衰时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患者可感觉心悸,即心慌、心跳不适的感觉。老年人本身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在心衰时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导致心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