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出现房颤的原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因素(年龄与性别影响、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他全身性因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生活方式因素如过量饮酒、过度劳累)以及遗传因素(部分房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
年龄与性别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心脏房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在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相较绝经前女性更易出现房颤。例如,老年人群中,心脏的纤维化等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房颤;而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脏电生理的保护作用减弱,使得房颤发生率上升。
基础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心房的电生理紊乱,进而导致房颤。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冠心病引起心肌梗死等情况时,更易诱发房颤。
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瓣膜病,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病变的瓣膜导致心房压力增高,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使得心房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房颤。据统计,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时,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房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引发房颤;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也可能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引发房颤。
其他全身性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肥厚扩大,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1-2倍,且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率更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导致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等,其中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约有5%-15%的甲亢患者会发生房颤,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房颤情况可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有关。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代谢紊乱影响心脏的电活动,糖尿病还可能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房颤。
生活方式因素:
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房颤发作。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平衡,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相关
部分房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房颤患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房颤的发生相关,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不断研究中,但遗传因素在房颤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一些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