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多样,疼痛有典型与不典型之分,典型为清晨重胸痛且难缓解,不典型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等;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率异常;有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多在起病1-2天内,室性心律失常常见;有低血压和休克,心源性休克多因心肌广泛坏死致心排血量骤降;有心力衰竭,多为急性左心衰竭,老年及糖尿病患者表现常更复杂、预后更差。
一、疼痛表现
1.典型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往往是胸痛,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认为急腹症,对于老年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敏感,有时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因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而疼痛表现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而不典型。
2.不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无明显胸痛,而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尤其是在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觉减退,容易掩盖心肌梗死的典型胸痛症状,仅表现为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表现。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发热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年龄较大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发热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或持续时间可能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基础疾病在老年患者中更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相关的发热表现。
2.心动过速或过缓:
可出现心动过速,系坏死物质吸收等应激反应导致;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率调节机制不同,老年患者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可能减退,心动过缓或过速的表现可能更易出现异常,且处理相对复杂。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心率的正常调节,使心率异常表现更为复杂。
三、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可能存在减退,急性心肌梗死时的胃肠道症状可能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且由于疼痛等因素,患者进食等生活方式受到影响,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应激状态。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胃肠道症状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而表现不典型,需要仔细鉴别。
四、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on-T),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不同年龄患者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不同,老年患者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且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因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等而不典型。
五、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20ml)、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40%以上),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年龄较大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发生休克时血压波动可能更难维持,预后相对更差。糖尿病患者发生休克时,由于其基础代谢及血管神经等多方面的病变,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增大。
六、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更容易诱发心力衰竭,且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等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由于代谢异常等因素,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