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使心肌除极的单个或成对早搏,其心电图表现有提前出现形态畸形、时限大于0.12秒且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的QRS波群,早搏前无相关P波,常有完全代偿间歇,不同人群临床意义不同,儿童室性早搏需结合多因素综合判断。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这是因为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其激动传导与正常窦性激动不同,导致心室除极顺序发生改变,从而使QRS波群形态异常。例如,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时限一般小于0.12秒,而室性早搏的QRS波群明显增宽畸形。
早搏前无相关P波:窦性P波可能出现在室性早搏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由于室性早搏是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室除极,与窦性激动的起源不同,所以一般不会有相关的窦性P波与之对应。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窦性P波重叠在室性早搏的QRS波群中或之后等情况。
代偿间歇完全:指室性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期等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这是因为室性早搏发生时,心室的异位激动不仅占据了心室的一部分时间,还干扰了窦性激动的传导,使得窦房结下次激动的发放需要重新调整,从而出现完全的代偿间歇。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插入性室性早搏,其代偿间歇可能不完全,即早搏前后的窦性PP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这是因为插入性室性早搏没有干扰窦房结的节律发放。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临床意义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室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受损等情况,需要结合病史进一步评估病情;而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出现室性早搏时,需要考虑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脏的影响,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后再观察早搏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同样遵循上述特点,但需要特别注意其可能的病因与成人不同,儿童室性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相关,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病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