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提前心肌电活动引发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有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和非心脏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过量饮酒吸烟、精神因素),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心悸等有症状情况,诊断主要靠心电图等检查,儿童需警惕基础疾病,老年人多与基础心脏疾病相关需关注基础病等情况。
一、定义
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提前发生的心肌电活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节律传导,而室性早搏是心室部分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的过早搏动。
二、病因
(一)心脏本身疾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易引发室性早搏,多见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
2.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干扰正常心电活动,诱发室性早搏。
3.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引起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室性早搏发生。
(二)非心脏因素
1.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室性早搏。
2.过量饮酒、吸烟: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质可刺激心肌,干扰心脏正常节律,增加室性早搏发生风险。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疲劳等,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二)有症状情况
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心跳停顿感、胸闷等,严重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或导致头晕等不适,尤其在基础心脏疾病患者中症状可能更明显。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典型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且早搏后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进一步评估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形态等情况,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室性早搏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应结合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若为偶发且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儿童,可能仅需定期随访观察,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影响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室性早搏多与基础心脏疾病相关,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等,避免因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加重室性早搏,且需综合评估室性早搏对生活质量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来制定相应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