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有多种症状,包括疼痛(受伤时即剧烈出现,儿童哭闹拒动伤足,成人能准确定位)、肿胀(骨折致血管破裂出血及炎症反应,儿童发展快、老人消退慢)、畸形(骨折端移位致足部正常形态改变,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畸形恢复)、活动受限(足部无法正常活动,既往有足部慢性疾病者受限更重)、瘀斑(骨折处皮下出血致瘀斑,凝血功能障碍者瘀斑更严重)。
一般情况:足部骨折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在受伤当时即可出现,且在活动足部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例如,足部遭受直接外力撞击导致骨折,患者会立刻感到受伤处难以忍受的疼痛。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对于儿童,由于其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止、拒绝活动受伤足部等情况;而成年人能较为准确地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肿胀
发生机制:骨折会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同时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使得局部出现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加重。
年龄相关特点: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较快,肿胀可能发展相对迅速,但恢复也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会比较缓慢。
畸形
外观表现:骨折端移位时可出现足部畸形,比如足部的正常形态发生改变,可能出现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跖骨骨折可能导致足部外观上出现异常的弯曲或缩短。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本身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对骨折后的畸形恢复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使畸形可能更明显或恢复更困难。
活动受限
运动功能障碍:受伤的足部无法正常活动,比如不能正常行走、屈伸脚趾等。这是因为骨折后足部的骨骼结构遭到破坏,肌肉、韧带等组织也受到损伤,导致足部的正常运动功能丧失。
病史相关情况:如果患者既往有足部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足等,足部本身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就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发生骨折后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且恢复也会相对困难。
瘀斑
皮下出血表现:骨折处周围的皮下会出现瘀斑,这是由于骨折导致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瘀斑的颜色通常初期为暗红色,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变浅。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如血友病患者,发生足部骨折后瘀斑可能会更严重,且不易消退,因为其自身的凝血机制存在问题,出血后难以正常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