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与晚发型,早发型因母乳喂养不当等致胎便排出延迟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晚发型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致肠道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表现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仅皮肤巩膜黄染且早发型较轻晚发型重持续长,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患儿母乳喂养且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停母乳黄疸减轻再喂又出现,鉴别要与感染性、溶血性、胆道闭锁等黄疸区别,处理轻中度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喂养,重度达光疗标准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光疗后再试恢复,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母乳喂养母亲无需停母乳可增喂养频次等。
一、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生后母乳喂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发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发生在生后1周内,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致胎便排出延迟有关;晚发型通常于生后1~2周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存在的某些物质(如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了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有关。
二、发病机制
1.早发型机制:主要因母乳喂养频次不足,导致新生儿摄入热量和液体不足,肠道蠕动减慢,胎便排出延迟,从而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2.晚发型机制: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该酶可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
三、临床表现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早发型黄疸程度相对较轻,晚发型黄疸程度可较重且持续时间长,部分患儿黄疸可持续2~3个月才消退。
四、诊断标准
1.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原因,如感染性黄疸(TORCH感染等)、溶血性黄疸(ABO或Rh血型不合等)、胆道闭锁等。
2.患儿为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3.停用母乳后黄疸明显减轻,再次母乳喂养后黄疸可再次出现。
五、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病理性黄疸鉴别:
感染性黄疸:多有感染中毒表现,如发热、精神萎靡等,相关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等)异常。
溶血性黄疸:常有母婴血型不合史,除黄疸外,可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等表现,Coombs试验等可协助诊断。
胆道闭锁:黄疸进行性加重,大便可呈白陶土色,B超检查可见胆道系统异常。
六、处理原则
1.轻中度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喂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奶量,促进胎便排出,以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2.重度黄疸:若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需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喂养,同时进行光疗等处理,待黄疸明显减轻后可尝试恢复母乳喂养,此时黄疸可能较前减轻。
特殊人群提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因此类人群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应根据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母乳喂养母亲:无需因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频次等方式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同时注意自身营养均衡以保证乳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