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滑脱是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的病症,由先天发育、创伤、劳损等致上一椎体相对下一椎体移位,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轻中度常非手术治疗(休息、牵引、物理治疗、药物),重或无效则手术,儿童、老人、孕期产后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发病原因
先天发育因素: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的椎弓根、椎板等结构发育异常,导致腰椎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滑脱,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相对多见,与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
创伤:腰部受到急性外伤,比如严重的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可能会导致椎体间的连接结构受损,从而引发腰椎间盘滑脱,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反复弯腰负重等,会使腰椎椎体间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受到过度的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引发滑脱,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下腰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为酸痛、胀痛等,在劳累后疼痛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往往会经常感觉腰部酸痛不适。
下肢放射痛:当滑脱的椎间盘压迫到神经根时,患者可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比如有的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不得不停下休息。
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腰椎间盘滑脱可能会压迫马尾神经,导致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需要及时治疗。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比如检查腰部的活动度、有无压痛、下肢的肌力和感觉等。例如检查腰部活动时,会发现患者的腰部活动范围可能会受到限制,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肌力可能会减弱,感觉可能会减退。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滑脱的基本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到椎体的滑脱程度,一般采用侧位X线片来测量椎体滑脱的度数,通常用Meyerding分级法将腰椎滑脱分为Ⅰ度至Ⅳ度。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椎体、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伴随病变。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以更清楚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的形态和病变情况,对于判断神经受压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主要包括卧床休息,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和负重;进行腰部的牵引治疗,通过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来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同时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手术治疗:对于滑脱程度较重、神经受压明显、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复位滑脱的椎体,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腰椎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减压术、复位融合术等,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决定。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腰椎间盘滑脱多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一般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适当的休息、康复训练等,以避免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滑脱的进展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腰椎间盘滑脱多与劳损、退变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往往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仍然是基础,要注意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法。如果需要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也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女性孕期及产后: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以及腹部重量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加重腰椎的负担,容易诱发或加重腰椎间盘滑脱。孕期出现症状时,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适当休息、物理治疗等,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产后女性由于身体还在恢复阶段,也需要注意腰部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和弯腰等动作,防止滑脱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