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或经量异常等,常见原因有内分泌失调(含年龄、生活方式因素)、疾病因素(含妇科、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激素测定、超声检查);干预与建议包括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和疾病治疗(针对妇科、全身性疾病);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及妊娠期女性出现类似月经不调表现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表现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和(或)经量异常,可伴有经期不适等症状。月经周期正常范围一般是21~35天,经期一般为2~8天,经量为20~60毫升,偏离此范围则可能存在月经不调问题。
二、常见原因
内分泌失调:
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月经不调;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波动,也常出现月经不调。例如,青春期女性约有50%在初潮后2年内会出现月经不规律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影响内分泌节律,导致激素分泌失衡引发月经不调;过度节食使机体营养不良,也会干扰激素合成,引起月经紊乱。有研究显示,长期作息不规律的女性月经不调发生率比作息规律者高30%左右。
疾病因素:
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影响子宫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增多等。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会影响激素代谢,进而影响月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约50%会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等;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也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会干扰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引起月经不调。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约有10%~20%会出现月经周期改变。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既往疾病史、手术史、用药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子宫肌瘤手术史,这对判断月经不调原因有重要意义。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全身检查可了解患者一般健康状况,妇科检查能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妇科病变。
辅助检查:
激素测定: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测定性激素六项(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等,了解内分泌功能。例如,在月经第2~4天测定基础性激素,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
超声检查:通过B超检查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可发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器质性病变,超声检查对月经不调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约80%的妇科器质性病变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
四、干预与建议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生活方式引起月经不调的人群,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月经不调。
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月经,应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瑜伽、心理咨询等。研究表明,进行3个月以上规律瑜伽练习的女性,月经不调改善率可达60%。
疾病治疗:
针对妇科疾病:如果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基础上,对于有生育需求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针对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甲状腺素;糖尿病患者则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平稳后月经不调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月经不调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有关,一般可随年龄增长逐渐恢复,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因月经不调产生心理负担,若月经不调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月经不调是正常生理过渡阶段,但需警惕妇科肿瘤等疾病,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妊娠期女性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类似月经不调表现时:可能是流产、异位妊娠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HCG测定、超声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及时处理,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