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胆固醇合成降胆固醇等,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等人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降胆固醇,用于他汀类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胆酸螯合剂在肠道与胆酸结合促其排出降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注意胃肠道反应等;普罗布考具抗氧化等作用降TC等,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有心律失常等病史者禁用;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增强LDL清除显著降LDL-C,适用于他汀等治疗后LDL-C仍不达标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评估
一、他汀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还具有一定的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例如,相关临床试验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4-8周后,LDL-C可降低30%-60%。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对于老年人,一般可以使用,但需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药物代谢和耐受性可能有所不同;对于女性患者,也可安全使用,但同样要关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肝脏疾病病史或酗酒者需谨慎使用,因为他汀类药物可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有肌肉疾病病史者也需慎用,以防出现肌痛等肌肉相关不良反应。
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此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可协同降低LDL-C水平。例如,依折麦布是常见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它能选择性抑制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的胆固醇转运蛋白,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进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以及肝脏胆固醇的储量。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胆固醇降低不明显的患者,或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时一般无需调整剂量,但仍需监测肝功能等;女性患者使用相对安全;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需谨慎,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等;有肠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考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比如有严重肠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药物吸收等情况。
三、胆酸螯合剂
1.作用机制:在肠道内与胆酸不可逆结合,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使胆酸随粪便排出,从而阻断胆酸的重吸收,为了维持胆酸池的平衡,肝脏不断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使得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例如考来烯胺,它与胆酸结合后,减少了胆酸的重吸收,进而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转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如便秘等。对于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胃肠道功能情况,因为可能更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女性患者使用时也需关注胃肠道反应;有肠道梗阻病史的患者禁用,因为可能会加重肠道梗阻情况;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需谨慎,因为药物代谢等可能受肝脏功能影响。
四、普罗布考
1.作用机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血浆TC水平,还能通过降低LDL-C的浓度以及改变LDL的结构等发挥作用。它可以插入到脂蛋白颗粒中,改变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脂蛋白的代谢。研究显示,普罗布考能使TC降低10%-20%左右。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但普罗布考可能会引起QT间期延长等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所以有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病史的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心脏相关指标;女性患者使用时也需关注心脏情况;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需谨慎,因为药物在肝脏代谢等。
五、PCSK9抑制剂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阻止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使得更多的LDLR可以循环到肝细胞表面,从而增强LDL的清除,显著降低LDL-C水平。大量临床试验证实,PCSK9抑制剂可使LDL-C降低50%-70%以上。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经他汀类药物和其他降脂治疗后LDL-C仍不能达标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等。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目前数据显示相对安全,但仍需进一步观察相关不良反应;女性患者使用情况也在临床研究中,需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禁用;有肝脏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