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体格检查涵盖视诊、触诊、叩诊、动诊,观察腰部外形、肌肉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用于初步筛查骨质结构、清晰显示横断面结构、高分辨率显示软组织;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血沉/CRP、尿常规,了解感染、炎症、肾脏等情况;其他特殊检查有肌电图、骨密度检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和骨质疏松情况。不同检查适用于不同怀疑病症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凸与生长发育相关,老年人腰痛需考虑骨质疏松等。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腰部外形,有无畸形、红肿、皮疹等。例如,脊柱侧凸可能提示脊柱发育异常或椎间盘病变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脊柱发育情况不同,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凸可能与生长发育等因素相关,成年人脊柱侧凸可能由劳损、外伤等引起。
2.触诊:触摸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脊柱棘突、椎旁组织等有无异常。腰部肌肉紧张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劳累等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更易出现腰部肌肉紧张,压痛部位可能提示相应组织的病变部位。
3.叩诊:间接叩击或直接叩击腰部,了解有无叩击痛。叩击痛可能提示肾脏、腰椎等部位的问题,如肾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肾区叩击痛,不同年龄人群肾结石的发病情况有差异,儿童相对较少见,成年人中男性多于女性,与生活方式等有关。
4.动诊:检查腰部的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腰部活动度受限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有关,不同年龄阶段腰部活动度正常范围不同,老年人腰部活动度通常相对较差,与退变等因素相关。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可初步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腰椎的生理曲度、椎体形态、椎间隙宽度等。能发现腰椎骨折、腰椎滑脱、腰椎骨质增生等问题。例如,腰椎骨质增生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与腰椎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适用情况:常用于初步筛查腰椎骨折、明显的骨质异常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腰椎结构性病变的患者首选。
2.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的横断面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骨质病变等显示效果优于X线。可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椎管内有无占位等情况。例如,通过CT可以精准判断腰椎间盘突出是中央型、旁中央型还是外侧型等,不同类型的椎间盘突出治疗和预后可能不同。
适用情况:当X线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细节,或者怀疑有椎间盘突出、椎管内病变等情况时选择。
3.MRI检查
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结构。可用于诊断椎间盘突出、脊髓病变、椎管内肿瘤等。例如,能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脊髓水肿等情况,对于判断腰部神经受压情况有重要价值,在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受损程度方面有独特优势。
适用情况:对于怀疑有椎间盘病变、脊髓病变等软组织问题的患者,尤其是需要精确评估神经结构的情况,MRI是较好的选择。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意义:通过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如果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腰部感染性疾病,如腰椎化脓性感染等;贫血可能与慢性疾病导致的腰痛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贫血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成年人可能因慢性失血、慢性疾病等。
适用情况:当怀疑有腰部感染性疾病或合并贫血等情况时进行。
2.血沉、C-反应蛋白(CRP)
意义:是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性疾病。例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伴有血沉和CRP升高,强直性脊柱炎在青壮年男性中相对多见,与遗传等因素有关,病情活动期这两项指标常升高。
适用情况:怀疑有炎症性腰部疾病时检测,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结核等。
3.尿常规
意义:了解肾脏情况,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引起腰痛。如肾结石患者尿常规可能发现红细胞等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肾结石尿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肾结石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可能,与代谢等因素有关。
适用情况:当腰痛怀疑与肾脏疾病相关时进行。
四、其他特殊检查
1.肌电图
意义:用于评估腰部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判断有无神经受损及受损程度。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果出现神经受损,肌电图可发现相应肌肉的神经传导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肌电图表现会因神经发育、退变等有所不同。
适用情况:怀疑有腰部神经受损,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受压等情况时。
2.骨密度检查
意义:对于老年人腰痛,可了解有无骨质疏松情况。老年人骨质疏松较常见,骨质疏松可导致椎体压缩骨折等引起腰痛,通过骨密度检查能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升高,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关。
适用情况:老年腰痛患者,尤其是怀疑有骨质疏松相关腰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