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胆固醇合成等降低血脂等,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贝特类药物激活PPARα等降低甘油三酯等,用于高甘油三酯等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烟酸类药物抑制脂肪组织脂解等降低血脂等,适用于高甘油三酯等患者但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慎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抑制小肠胆固醇转运蛋白减少吸收,用于不能耐受或单用他汀类血脂控制不佳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PCSK9抑制剂阻止PCSK9与LDLR结合增加LDL-C清除,适用于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经其他治疗LDL-C仍不达标的患者
一、他汀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例如,诸多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使LDL-C降低30%-60%,并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卒中发生风险。
2.适用人群: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尤其是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以及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考虑个体差异,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女性在绝经后血脂异常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可作为常用治疗药物之一,但也需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肌肉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风险。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他汀类药物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二、贝特类药物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解代谢,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还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临床研究显示,贝特类药物可使TG降低20%-50%,HDL-C升高10%-20%。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对于年龄方面,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贝特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需谨慎调整剂量;性别差异方面,在一般人群中无明显特殊差异,但同样需考虑个体的肝肾功能等状况。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如果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贝特类药物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需监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
三、烟酸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降低VLDL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降低TG和LDL-C水平,同时可升高HDL-C水平。研究表明,烟酸可使TG降低20%-50%,HDL-C升高15%-35%。
2.适用人群: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HDL-C降低的患者。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其胃肠道反应等情况,因为烟酸可能引起皮肤潮红、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女性患者,同样需考虑其个体的耐受性等情况。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烟酸类药物,因为可能加重溃疡病情。
四、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1.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小肠黏膜细胞的胆固醇转运蛋白,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例如依折麦布,它可使LDL-C降低15%-50%,且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适用人群:可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单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使用,在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如老年患者联合用药时要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女性患者在孕期和哺乳期一般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因为其对胎儿或婴儿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
五、PCSK9抑制剂
1.作用机制:PCSK9抑制剂通过与PCSK9蛋白结合,阻止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使得更多的LDLR可以回到细胞表面,从而增加LDLR对血液中LDL-C的清除,显著降低LDL-C水平。大量临床试验证实,PCSK9抑制剂可使LDL-C降低50%-70%以上。
2.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尤其是经过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治疗后LDL-C仍不能达标的患者。对于年龄方面,目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但一般适用于成年患者;性别差异方面,在现有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性别相关特殊禁忌情况,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如女性患者在备孕、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需谨慎使用,因为其对胎儿等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