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穿孔是肠道壁破损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的严重外科急腹症,病因包括外伤因素(如腹部受锐器刺伤等,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更易因外伤引发)、肠道疾病(如溃疡、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医源性因素(医疗操作不当);症状有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等;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如“板状腹”等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治疗分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等)和手术治疗(穿孔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特殊人群如儿童手术耐受性差需关注生命体征、加强营养与心理护理,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要全面评估并加强术后护理,孕妇治疗需兼顾母婴安全;预防措施为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肠道疾病、避免腹部外伤。
一、肠穿孔的定义
肠穿孔是指肠道壁发生破损,导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的一种严重外科急腹症。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肠壁保持完整以维持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输和消化吸收功能。当肠壁因各种原因出现穿孔时,肠腔内的细菌、消化液等物质会泄漏到腹腔内,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和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肠穿孔的病因
1.外伤因素:腹部受到锐器刺伤、枪弹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直接暴力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受到损伤,引起肠穿孔。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可能发生意外碰撞或摔倒,增加了腹部外伤导致肠穿孔的风险;老年人反应迟缓,在遭遇意外时自我保护能力弱,也容易因外伤引发肠穿孔。
2.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穿透肠壁导致穿孔;肠伤寒、肠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可破坏肠壁组织,使肠壁变薄、变脆,进而引发穿孔;肠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侵蚀肠壁,造成肠穿孔。患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长期肠道黏膜受损,发生肠穿孔的几率相对较高。
3.医源性因素:在进行肠道手术、内镜检查或治疗等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肠壁,导致肠穿孔。例如,在结肠镜检查时,若肠道准备不充分、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等,都可能增加肠穿孔的发生风险。
三、肠穿孔的症状
1.腹痛:是肠穿孔最主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疼痛初始部位多为穿孔所在部位,随后可迅速蔓延至全腹。疼痛性质多为刀割样或撕裂样,患者往往难以忍受。
2.恶心、呕吐:肠穿孔后,腹腔内的炎症刺激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3.发热:随着腹腔感染的加重,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
4.休克:如果病情严重,腹腔内大量感染和毒素吸收,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四、肠穿孔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腹部,可发现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这是由于肠内气体进入腹腔所致。听诊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存在感染;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检查是诊断肠穿孔的重要方法,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对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穿孔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内的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肠穿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穿孔较小、腹腔污染不严重的患者,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大多数肠穿孔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穿孔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等。穿孔修补术适用于穿孔时间短、肠道损伤较轻的患者;肠部分切除术则用于肠道损伤严重、无法进行修补或存在肠道肿瘤等病变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减少其恐惧和焦虑情绪。家长应注意看护儿童,避免其进行危险活动,降低腹部外伤的发生几率。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疾病。
3.孕妇:孕妇发生肠穿孔时,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和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要注意保护胎儿,避免对子宫造成损伤。孕期女性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七、肠穿孔的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对于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等肠道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肠穿孔的发生风险。
3.避免腹部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进行危险活动。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儿童和老年人外出时,家人要加强看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