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的病因包括肾脏因素和肾外因素及其他因素。肾脏因素有肾小管功能障碍(如范可尼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利尿剂使用(长期大量用利尿剂易致低钠,儿童、老年人需注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醛固酮分泌少致钠重吸收减少);肾外因素有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皮肤丢失(大量出汗、烧伤)、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多种病因致抗利尿激素过多)、水摄入过多(精神性烦渴、医源性水摄入过多);其他因素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水盐代谢致低钠)、妊娠(妊娠期生理变化等可致低钠)。
一、肾脏因素导致的低钠血症
1.肾小管功能障碍:某些肾脏疾病可影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功能。例如,范可尼综合征患者,其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除了有氨基酸尿、葡萄糖尿等表现外,还会出现钠、钾、碳酸氢盐等重吸收障碍,从而导致低钠血症。这是因为近端肾小管在钠的重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该部位功能异常时,钠丢失增加。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范可尼综合征,但儿童患者可能还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因为钠等电解质的代谢异常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时,就容易引发低钠血症。
2.利尿剂使用: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利尿剂会增加肾脏对钠的排出。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环节。不同年龄人群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儿童使用利尿剂要严格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因为儿童的生理代谢与成人不同,过量使用利尿剂更易导致低钠血症。对于有水肿性疾病需要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钠水平,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相对减退,使用利尿剂时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更加谨慎。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钠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低钠血症。例如Addison病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除了低钠血症外,还会有高钾血症、低血压等表现。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要警惕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的低钠血症,老年人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
二、肾外因素导致的低钠血症
1.胃肠道丢失:
呕吐、腹泻: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丢失过多就会引起低钠血症。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剧烈呕吐和腹泻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钠等电解质,很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和低钠血症,而且儿童脱水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急性胃肠炎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发病可能,病史方面如果有胃肠道感染等情况,就增加了因胃肠道丢失引起低钠血症的风险。
胃肠引流:进行胃肠引流的患者,如因肠梗阻等原因进行胃肠减压引流,会丢失大量含有钠的胃肠液,从而引发低钠血症。对于接受胃肠引流的患者,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注意监测血钠水平,儿童在胃肠引流过程中更要关注液体和电解质的平衡,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2.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钠,就会导致钠随汗液丢失过多而引起低钠血症。例如在炎热夏季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大量出汗后若仅补充水分而未补充钠,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对于儿童来说,在炎热天气下活动时也容易大量出汗,由于儿童对钠丢失的耐受能力较差,更需要注意及时补充含钠的液体。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下出汗时,由于其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可能不能及时主动补充水分和钠,也容易发生低钠血症。
烧伤:大面积烧伤时,创面渗出会丢失大量体液,其中含有钠等电解质,从而导致低钠血症。烧伤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重视创面的处理以及液体和电解质的补充,儿童烧伤后由于其生理特点,体液代谢更快,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精细地调整补液方案。
3.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多种原因可引起SIADH,如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恶性肿瘤等。其发病机制是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水重吸收增加,相对引起低钠血症。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对于患有肺部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要警惕出现SIADH导致低钠血症。例如老年患者患有脑梗死时,并发SIADH的概率可能增加,需要密切监测血钠水平。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SIADH,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都要关注此情况。
4.水摄入过多:
精神性烦渴:一些精神性烦渴的患者,由于过度饮水,超过了肾脏的排水能力,导致水潴留,引起低钠血症。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有精神心理因素的人群。对于有精神性烦渴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同时调整水的摄入。
医源性水摄入过多:在临床治疗中,如不恰当的静脉补液,输入过多不含钠的液体,也会导致水潴留和低钠血症。对于儿童患者,在静脉补液时要严格控制液体的种类和量,因为儿童的体液平衡调节能力较差,老年人在静脉补液时也需要谨慎,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低钠血症。
三、其他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包括水盐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其机制可能与肾脏排水功能减退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钠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低钠血症情况。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对常见,且病情可能更隐匿,更需要关注其水盐代谢情况。
2.妊娠: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也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可能导致相对低钠,但也有因病理因素引起低钠血症的情况。例如妊娠剧吐导致胃肠道丢失过多钠等电解质,或者并发其他病理情况引起低钠血症。对于妊娠期女性,要密切监测血钠水平,在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和液体补充,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