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是中医术语,指血液亏虚致脏腑等失养的病症,有常见表现及相关因素,包括症状表现与中医病因病机,还可通过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来调理,不同人群在各方面需注意差异,有慢性病史等特殊人群要积极处理。
血虚的常见表现及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常见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若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影响造血原料摄入,导致血虚相关表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造血功能可能下降,也较易出现血虚。女性由于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特殊阶段,若失血过多或营养摄入不足等,更容易发生血虚。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会影响身体的气血生成与调养,增加血虚发生风险。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进而引发血虚。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血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或各种急慢性失血,或久病不愈、营血亏虚等原因引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引发血虚。例如,长期饮食偏好辛辣刺激、油腻或过度节食的人,脾胃功能易受损,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血虚的调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菠菜等。红枣富含铁等营养成分,桂圆能补益心脾气血,黑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猪肝是铁的良好来源,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及维生素等。不同年龄人群在饮食调理上需注意差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饮食应易于消化吸收,可将食物适当加工成软烂的形式;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如月经后期、孕期产后等,更要注重补血食物的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对气血生成的不良影响。特殊人群如孕妇,要特别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气血状况,定期进行产检,若出现血虚相关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调理与干预,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