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机包括正虚为主的脾肾气虚致运化藏精失常、水湿浊毒潴留,脾肾阳虚致阳气虚衰、水湿内停及气血运行迟缓,气阴两虚致滋养与功能调节失衡、病情缠绵易受外邪;邪实兼夹有脾肾亏虚致湿浊潴留阻滞气机加重虚损,气虚推动无力等致瘀血阻滞加重肾脏缺血,脾肾亏虚基础上感受或内生湿热致湿热内蕴熏蒸困阻加重病情及耗伤正气。
一、正虚为主的病机体现
(一)脾肾气虚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中,脾肾气虚为常见病机。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脾肾亏虚则运化、藏精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失于濡养。研究显示,脾肾气虚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调节能力下降,影响肾脏对水液、代谢废物的排泄功能,进而导致水湿、浊毒等病理产物潴留。
(二)脾肾阳虚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脾肾阳虚时,阳气虚衰,温煦失职,水液代谢障碍加剧,出现水湿内停、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表现。阳气不足还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进一步加重病情进展,临床观察发现脾肾阳虚者肾脏血流灌注常减少,影响肾功能恢复。
(三)气阴两虚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气阴两虚也是重要病机。气阴耗伤,阴虚则生内热,虚热耗气,形成气阴两虚之态。此时机体既有气虚的神疲乏力、气短等表现,又有阴虚的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状,气阴两虚状态下,肾脏的滋养与功能调节失衡,易致病情缠绵难愈,且更易受外邪侵袭而加重病情。
二、邪实兼夹的病机表现
(一)湿浊潴留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脾肾亏虚则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湿浊。湿浊潴留体内,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重脾肾亏虚,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研究表明,湿浊等病理产物可损伤肾脏细胞,干扰肾脏的正常代谢与排泄功能。
(二)瘀血阻滞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存在瘀血病机,一方面因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另一方面湿浊、热毒等邪气内阻,亦可导致瘀血形成。瘀血阻滞脉络,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加重肾脏缺血缺氧状态,促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临床检测可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提示存在瘀血倾向。
(三)湿热内蕴
在脾肾亏虚基础上,若感受湿热之邪或内生湿热,可出现湿热内蕴病机。湿热蕴结于体内,可熏蒸肝胆、困阻脾胃,影响水液代谢与脾胃运化,加重湿浊潴留,同时湿热之邪可耗伤正气,使病情更为复杂,研究发现湿热内蕴者常伴有炎症反应活跃等病理改变,与肾功能损伤进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