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是中医范畴血液亏虚致脏腑经络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成因包括血液生成不足的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及血液耗伤过多的失血过多、久病不愈,常见一般症状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等,女性因生理特点、儿童因脾胃稚嫩、老年人因脏腑功能减退易出现血虚,现代医学虽无血虚术语但血红蛋白等可能与中医血虚有关联。
一、血虚的中医定义
血虚是中医范畴的病症概念,指血液亏虚,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从中医理论而言,血液的生成与脾胃运化、肾中精气化生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失血等因素影响,当血液生成不足或耗伤过多时,便会出现血虚。
二、血虚的成因
(一)血液生成不足
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常,如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进而导致血液生成匮乏。例如长期挑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易损伤脾胃,引发血虚。
2.肾中精气不足:肾藏精,精能生血,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肾中精气亏虚,会影响血液的化生,从而出现血虚状况。
(二)血液耗伤过多
1.失血过多:外伤失血、月经过多、产后失血等急性或慢性失血情况,会使血液骤减,若未能及时补充,可导致血虚。比如女性月经过多未得到有效调理,易出现血虚表现。
2.久病不愈:慢性疾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长期耗伤气血,会逐渐引发血虚。
三、血虚的常见表现
(一)一般症状
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等是血虚常见的症状。例如血虚者常自觉头目眩晕,视物模糊,活动后易心慌气短等。
四、不同人群与血虚的关联
(一)女性
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特点,月经失血、妊娠耗血等易导致血液相对不足,若调理不当更易出现血虚。比如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时,需注意预防血虚。
(二)儿童
儿童脾胃功能相对稚嫩,若饮食不均衡、喂养不当,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血液生成不足,出现血虚倾向。例如挑食的儿童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而引发血虚相关表现。
(三)老年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运化能力下降,肾中精气渐亏,血液生成与调节功能减弱,较易出现血虚情况。如老年人群常可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血虚表现。
五、与现代医学的关联(简要)
现代医学中虽无“血虚”这一明确术语,但从血液相关指标来看,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可能与中医血虚有一定关联,不过中医的血虚是综合气血不足的整体状态判断,并非单纯对应某一现代医学指标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