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有消化系统表现,如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右下腹腹部肿块;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盗汗、消瘦乏力贫血;还有并发症表现,如增生型肠结核易致肠梗阻,急性肠结核可致肠穿孔。
1.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痉挛性阵痛,进食可诱发,排便后可缓解。这是因为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病变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炎症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肠结核腹痛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可能表述不如成人清晰,需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判断。
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常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糊状,无脓血,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这是由于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吸收不良引起。而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是因为病变部位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和纤维化,使肠腔狭窄,肠管蠕动减弱所致。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者,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的腹泻便秘交替情况,但这并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中等,较固定,伴有轻至中度压痛。见于增生型肠结核,是由于肠壁局部增厚形成肿块。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肿块的触及难度不同,儿童腹部脂肪层较厚,可能较难触及肿块,需借助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2.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低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热型多为午后低热或不规则热。部分患者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畏寒,但寒战少见。发热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免疫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略有不同,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较大,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盗汗:患者夜间或睡醒时出汗较多,与结核毒血症状相关,可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身体虚弱。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盗汗可能更为明显,需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消瘦、乏力、贫血: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患者出现消瘦、乏力,长期慢性消耗可引起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营养不良或长期劳累者,更容易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需关注营养状况,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
3.并发症表现
肠梗阻:是肠结核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增生型肠结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儿童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识别和处理,因为儿童肠道相对较细,更容易出现梗阻相关表现。
肠穿孔:较少见,多发生于急性肠结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有腹膜刺激征,如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任何年龄人群出现肠穿孔都属于急重症,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