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分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无症状期多在体检发现,有症状期消化系统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右上腹隐痛等,有肝脏肿大、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等表现,儿童、妊娠、酒精性脂肪肝各有特殊症状特点。
一、无症状期
部分脂肪肝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被发现。这是因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早期肝脏的病理改变较轻,对机体的影响不明显,所以患者自身不易察觉异常。一般在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肝脏内脂肪逐渐堆积,但还未引起明显的肝脏功能异常及相关不适表现。
二、有症状期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肝脏脂肪堆积影响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身体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导致机体供能不足。例如,肝脏参与糖代谢,脂肪堆积干扰糖代谢后,血糖调节异常,能量产生减少,就会使患者容易感到乏力,而且这种乏力感可能在活动后加重。
食欲不振:表现为食欲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脂肪肝时肝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可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同时,脂肪代谢异常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食欲不振。
腹胀:腹部胀满不适,多在进食后较为明显。由于肝脏脂肪浸润,肝脏体积可能会轻度增大,刺激肝包膜,另外胃肠道消化功能受影响,胃肠蠕动减慢,气体积聚等原因都可导致腹胀。比如,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缓慢,产生较多气体,而胃肠蠕动差又不能及时排出气体,就会引起腹胀。
右上腹隐痛或不适:疼痛多为间歇性,程度不一。肝脏包膜受到牵拉,或者炎症反应等因素刺激周围神经可引起右上腹疼痛。当脂肪肝伴有肝脏炎症时,肝细胞肿胀,导致肝包膜张力增加,从而产生隐痛或不适感,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有时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二)肝脏相关表现
肝脏肿大:通过体格检查可能发现肝脏体积增大。超声检查等可发现肝脏回声改变等。当肝脏内脂肪大量堆积时,肝脏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导致肝脏体积增大,在体表可触及肝脏边缘增厚等,超声下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强等表现。
(三)全身表现
维生素缺乏相关表现:长期脂肪肝可能导致维生素吸收利用障碍,出现相应缺乏表现。例如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周围神经炎等,表现为手足麻木等;维生素K缺乏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因为肝脏是多种维生素储存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脂肪堆积影响肝脏正常功能后,对维生素的代谢和储存功能受到干扰,进而出现缺乏症状。
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严重脂肪肝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如雌激素灭活减少,在男性患者中可出现乳房发育等表现;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肝脏参与体内激素的代谢与灭活,脂肪肝时肝脏功能受损,对雌激素等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从而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紊乱表现。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
(一)儿童脂肪肝
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患儿可能仅有轻度的食欲不振、乏力,也有一些患儿可能在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大,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脂肪肝。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对脂肪堆积的耐受情况与成人不同,但长期脂肪肝也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肝脏功能,需要引起重视,及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干预。
(二)妊娠相关性脂肪肝
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36-40周),起病较急,初期可能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随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上腹痛、意识障碍等严重表现。这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母婴健康威胁极大,其发病机制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脂肪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
(三)酒精性脂肪肝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易患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与普通脂肪肝类似的消化系统症状及肝脏相关表现,同时有明确的饮酒史是其重要特点。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氧化应激增加、脂肪酸代谢紊乱等,从而引起肝脏脂肪堆积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