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管理及定期随访与检查。生活方式上要控制饮食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进行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的运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监测并合理用药;定期进行肝脏相关及全身健康评估,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
热量摄入: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控制热量,对于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逐渐减少热量摄入,一般建议每日热量摄入较原来减少500-1000千卡,以达到缓慢减重的目的。例如,正常体型男性每日热量摄入可控制在2000-2500千卡,女性可控制在1500-2000千卡。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可摄入1.2-1.5克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
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肥肉、动物油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等。每日脂肪摄入应占总热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占比应低于10%。增加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多不饱和脂肪如植物油中的大豆油、玉米油等,单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茶油等。
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精制谷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等,添加糖如糖果、含糖饮料等。复杂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2.增加运动:
运动类型:选择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进行8-10组,每组8-12次。
运动频率和时间:坚持长期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例如,开始时可以每次运动3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45-60分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二、基础疾病管理
1.糖尿病管理:
血糖监测:如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般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3天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不佳,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患者不可自行随意调整药物。
2.高血压管理:
血压监测:合并高血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每天至少测量1-2次血压,早晚各一次较好。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降压治疗:若血压升高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但同样需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不可自行用药。
三、定期随访与检查
1.肝脏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了解肝脏的炎症和功能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如果转氨酶等指标出现异常升高,提示肝脏炎症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脂肪浸润程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进展。一般建议每年进行1-2次肝脏超声检查。如果发现肝脏形态、脂肪浸润程度等有明显变化,需进一步评估病情。
2.全身健康评估:除了肝脏相关检查外,还要进行全身健康评估,包括体重、腰围、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体重和腰围的变化可以反映肥胖程度的变化,血脂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相关。一般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要特别注意在保证胎儿营养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体重和饮食,避免盲目减肥影响胎儿发育,定期进行产检和肝脏相关监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可能对身体的影响更大,在运动等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适度的运动来改善,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减肥药物等,家长要监督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