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发热的症状通常包括低热缠绵、气短乏力、自汗易感、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
1.低热缠绵
气虚发热多表现为长期低热,热度不高,一般在37.5℃左右,且发热时间较长,缠绵难愈。患者自觉身体发热,但体温测量可能只是轻微升高,这种低热常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
2.气短乏力
气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等功能减退,患者会感到呼吸短促,活动后气喘吁吁,同时伴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的症状。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等都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自汗易感
气虚不能固表,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患者会出现自汗的症状,即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而且由于卫气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感冒,稍有气候变化就可能引发感冒。
4.面色无华
气虚使得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患者的面色多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看起来没有血色。同时,还可能伴有唇甲色淡、头晕目眩等症状,这些都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5.舌淡脉弱
观察患者的舌头,可见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切脉时,脉象虚弱无力,这是气虚发热在舌象和脉象上的典型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
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疗法、艾灸治疗、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等。
1.中药内服
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等补气药为主,提升中气,使清阳得升,改善气虚发热。玉屏风颗粒可益气固表,适合气虚易出汗、易感冒者辅助退热;人参健脾丸能健脾益气,调理脾胃虚弱型气虚发热,患者应遵医嘱服用。
2.针灸疗法
常选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胃俞等穴。足三里调脾胃补中气;气海、关元培元固本;脾俞、胃俞健脾和胃。通过针刺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达到补气清热目的。
3.艾灸治疗
利用艾灸温热刺激,温通经络、补虚助阳,增强穴位补气效果,改善气虚发热症状。
4.饮食调理
多吃鸡肉、牛肉、山药、红枣等补气食物。鸡肉温中益气,山药健脾益胃,红枣补中养血。
5.运动养生
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升正气,辅助改善气虚发热状况,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气虚发热的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要有耐心,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或接受治疗,不要因为短期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就轻易放弃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