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表现,呕血与黑便为最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不同表现有差异;急性大量失血可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者表现不同;慢性出血致贫血,不同年龄人群贫血表现有别;多数患者出血后低热,机制与周围循环衰竭有关;出血后可致肠源性氮质血症,其升高及恢复时间有特点,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不同性别在面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身体反应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比如女性可能在同等失血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者可能在失血后更易出现心悸等不适加重的情况。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贫血
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常导致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表现。急性大量失血后,可先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下降。不同年龄人群贫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诱发心绞痛等。
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血后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热表现可能受自身基础代谢等影响,比如长期吸烟饮酒者可能发热恢复相对较慢。
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吸收,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果肾功能正常,而出血量大且持续,氮质血症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减退,出现氮质血症时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