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等组织体液黄染,正常总胆红素有范围,超34.2μmol/L现黄疸,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分类有溶血性(红细胞大量破坏等致非结合胆红素升)、肝细胞性(肝细胞受损致两者均升)、胆汁淤积性(胆汁排泄障碍致结合胆红素升),临床表现各类型不同,检查有实验室(胆红素等)和影像学(B超等),特殊人群新生儿、孕妇、肝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指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即可观察到黄疸;若总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之间,虽肉眼未见黄疸,但血清胆红素已超过正常范围,称为隐性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及成因
(一)溶血性黄疸
1.成因:多因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或同时存在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功能障碍。常见病因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型输血等。
2.特点: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明显增加。
(二)肝细胞性黄疸
1:成因: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2.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1.成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障碍,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常见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石等。
2.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粪便颜色变浅。
三、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黄疸表现各异,溶血性黄疸可伴有贫血、血红蛋白尿等;肝细胞性黄疸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肝功能受损表现;胆汁淤积性黄疸常有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
:四、相关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明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
2.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测定:协助判断黄疸类型。
3.肝功能检查:了解肝细胞功能,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变化。:
(二)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有助于明确胆道系统有无梗阻、肝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一般2周内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若出现黄疸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浓度进展快)、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等,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就医。
(二)孕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导致黄疸,孕妇::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表现时需及时就诊,监测胆汁酸等指标,以防::影响胎儿健康。
(三)肝病患者
有基础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的患者,黄疸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乏力加重、腹痛、尿色加深等,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