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存在潜在血容量不足、活动无耐力、窒息危险、恐惧等护理问题,相应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出血护理(体位、饮食)、心理护理(沟通安慰)及并发症预防护理(预防窒息),针对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差异化关注。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问题
(一)潜在的血容量不足问题
与出血导致体液丢失有关: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从消化道丢失,会使循环血容量减少。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出血后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能更早更明显,如婴幼儿可能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囟门凹陷等;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血容量不足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灌注不足,出现头晕、心悸加重等情况。
(二)活动无耐力问题
与出血引起贫血有关:出血导致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各年龄段患者都会有乏力表现,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倦、活动量明显减少;成年人则表现为日常活动后气短、乏力,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可能在轻微活动后就出现明显的气短、乏力,严重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有窒息的危险问题
与呕血时血液反流至气道有关:患者呕血时,如果血液反流进入气道,会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对于所有患者都存在此风险,但儿童由于吞咽反射等发育尚未完善,发生窒息的风险相对更高,且一旦发生窒息,抢救难度较大。
(四)恐惧问题
与大量出血、病情突然变化有关:患者面对大量出血的情况,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同年龄人群恐惧表现不同,儿童可能会哭闹不安、情绪极度不稳定;成年人可能表现为紧张、焦虑,反复询问病情预后等;老年人可能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过度担忧,加重心理负担。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观察患者面色、肢端温度等循环灌注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更频繁地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反映血容量的指标;老年人则要密切关注心脑血管方面的指标变化,如有无胸痛、头晕加重等。
出血情况观察:准确记录呕血及黑便的量、颜色、次数等。例如,如果呕血为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黑便呈柏油样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新的出血症状,如是否再次出现呕血、黑便次数增加等。
(二)出血护理
体位护理:患者呕血时应采取侧卧位,防止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侧卧位的姿势正确且安全,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进一步伤害;老年人侧卧位时要注意骨骼关节的保护,防止压疮等情况。
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期间应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然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过硬、过热的食物;老年人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更注重易消化。
(三)心理护理
沟通安慰:护士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患者及家属的恐惧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态度、简单易懂的方式安抚其情绪;对于老年人,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
(四)并发症预防护理
窒息预防:密切观察患者呕血情况,备好抢救设备如吸痰器、气管插管等。在患者呕血时及时清理口腔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儿童患者发生窒息风险高,更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老年人也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