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检查、CT及MRI检查)、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杆菌DNA检测)及其他检查(结核杆菌培养、腹腔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钡剂检查对肠结核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及MRI检查各有优势;内镜检查中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活检;实验室检查中相关指标可反映病情活动等;其他检查中结核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但周期长,腹腔镜检查为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检查
小肠钡剂造影: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溃疡型肠结核钡剂在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影跳跃征象。增生型肠结核可见肠腔变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等。不同年龄人群对X线检查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进行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评估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腹部X线平片:一般不作为肠结核的首选检查,但有时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表现,或发现钙化灶等,对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
2.CT及MRI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对于肠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对于肥胖患者或胃肠道气体较多影响X线检查的情况,CT检查更具优势。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可以多方位成像,有助于观察肠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肠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二、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肠结核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和回肠末端的病变,如溃疡的形态、大小、部位,有无息肉、狭窄等情况,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怀疑肠结核的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回盲部等部位时,结肠镜检查尤为重要。但对于肠道狭窄严重、急性腹膜炎等情况,应谨慎进行结肠镜检查。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以保证检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溃疡型肠结核可有贫血表现,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如有继发感染,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需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
多明显升高,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炎症,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ESR和CRP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治疗后若病情好转,其水平可逐渐下降。但一些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导致ESR和CRP升高,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进行鉴别。
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若为强阳性,对肠结核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但不能确诊。对于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PPD试验的结果解读需谨慎,因为这些人群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4.结核杆菌DNA检测(如PCR技术)
可检测粪便、体液等标本中的结核杆菌DNA,有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且需要严格的实验室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四、其他检查
1.结核杆菌培养
从粪便、组织等标本中培养结核杆菌,虽然阳性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培养出结核杆菌,即可明确诊断。但培养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数周时间。
2.腹腔镜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腹腔内病变情况,对诊断有困难的患者可能有帮助,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