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作出诊断,治疗方法有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患者多有鼠类接触史,因为该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多见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夏秋季发病较多,这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的季节特点相关。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14天,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约1-2周。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多在发病后4-6天出现,先见于躯干,以后蔓延至四肢,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少数呈出血性,一般持续7-10天消退。此外,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外斐反应(OX19凝集试验)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则更具诊断价值。此外,还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病原学检查可采用鸡胚接种、细胞培养等方法分离病原体,但临床应用较少。
二.治疗
1.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是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首选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立克次体的生长繁殖,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建议遵医嘱使用。
2.对症治疗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头痛剧烈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能量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