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与气虚在定义病因、症状表现、舌象脉象及调理预防上有区别。血虚是血液亏虚致脏腑等失养,因脾胃虚弱、失血过多等引起,有面色肌肤、头目及月经等症状,舌淡白、脉细无力,饮食吃补血食物、保证睡眠;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因禀赋不足、失养等致,有神疲少言、脏腑功能及动则加剧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饮食吃补气食物、适度运动。
一、定义与病因
血虚: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多因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各种急慢性出血,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使营血暗耗所致。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均可发生,若女性生理期失血过多易引发血虚,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也可能导致血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所致。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长期劳累、体质虚弱者易出现气虚。
二、症状表现
血虚
面色与肌肤: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爪甲色淡,肌肤干燥、毛发枯槁等。这是因为血液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及滋养肌肤毛发。例如,血虚严重时可见面色无华,如同失去滋养的植物般枯萎。
头目: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头目失于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头晕眼花,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血虚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头目功能,成人则更易出现上述神经精神方面的不适。
其他: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这与女性以血为本,血虚影响经血生成与排出有关。
气虚
全身状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等。气有推动、温煦等作用,气虚则功能减退,表现为精神不振、气息微弱。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神疲乏力,儿童气虚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差,稍作运动就易疲惫;老年人气虚则常见日常活动后乏力加重。
脏腑功能相关:肺气虚者易出现呼吸气短、自汗等;脾气虚者可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肺主气司呼吸,脾气主运化,肺气虚影响呼吸功能及卫外固表,脾气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例如,脾气虚的儿童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影响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老年人脾气虚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长期可致身体虚弱。
其他:动则诸症加剧等。因为活动时气的消耗增多,气虚者无法及时补充,所以症状加重。
三、舌象脉象区别
血虚
舌象:舌质淡白。血液亏虚不能上荣于舌,故舌质颜色变淡。
脉象:脉细无力。血少则脉道不充,所以脉细,气虚推动无力则脉无力。
气虚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充分上荣舌体。
脉象:脉虚无力等。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脉气虚弱。
四、调理与预防
血虚
饮食调理:可适当多吃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等。红枣富含铁等营养成分,有一定补血作用;桂圆能补益心脾之血。不同年龄人群食用需注意,儿童食用红枣等要注意避免窒息风险,应适当加工后食用;老年人消化功能弱,食用猪肝等要注意烹饪方式,保证易消化。
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睡眠是血液生化的重要时段,充足睡眠利于血液生成。
气虚
饮食调理:适宜多吃补气食物,如山药、黄芪、鸡肉、粳米等。山药健脾益气,黄芪有良好的补气功效。儿童食用山药等可做成辅食,易消化又能补气;老年人食用鸡肉等要注意选择清淡烹饪方式,避免过于油腻加重胃肠负担。
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增强气的生成与运行,但要避免过度运动耗气。儿童可进行适度的户外游戏等活动来促进气的生成;老年人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