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是人体某部位或脏腑气机阻滞致胀闷疼痛等证,因情志、外邪等致,各年龄段可发,局部胀闷痛等,舌脉弦;气虚是元气不足致功能减退等虚证,因先天、后天等致,各年龄段有别,全身神疲等及脏腑功能减,舌脉淡虚。气滞理气,调情志、运动、用中药,防外邪等;气虚补气,饮食、运动、用中药,重先天等调养防过劳等。
一、定义与病因
气滞: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或痰饮、瘀血、食积、结石等病理产物阻碍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比如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焦虑易出现肝郁气滞;老年人若因久病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也可能出现气滞情况。女性相对更易因情志因素引发气滞问题。
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或久病不复等所致。小儿若先天禀赋薄弱,或喂养不当等易出现气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气虚较为常见;过度劳累的人群也易出现气虚情况,不分性别,但长期劳累的男性可能因过度消耗正气而更易气虚。
二、症状表现
气滞
局部症状:常见某一部位、某一脏腑的胀闷、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窜痛,部位不固定,时轻时重,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比如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胃肠气滞可见胃脘胀满、腹痛、肠鸣矢气等。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小儿若有气滞可能表现为腹部胀闷不适、不欲饮食等;老年人气滞可能因脏腑功能弱而更易出现局部胀满不适且恢复相对较慢。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伴有情志抑郁、善太息等表现。
气虚
全身症状: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声低气怯、精神萎靡等,活动后上述症状加重。小儿气虚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萎黄、容易感冒等;老年人气虚则常见体倦乏力、自汗、动辄气喘等,且易因气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反复生病;女性气虚可能出现月经提前、量多质稀等表现。
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不同脏腑气虚有不同表现,比如肺气虚则呼吸气短、咳嗽无力;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等;脾气虚则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等。
三、舌脉表现
气滞:舌质多正常或稍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比如肝郁气滞常见脉弦等。
气虚: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多虚,如脉虚无力等,小儿气虚舌质可能偏淡嫩,脉象相对成人更细软。
四、调理与防治原则
气滞
调理方法:以理气为主,可通过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通过适当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促进气机流通;还可选用一些理气的中药,如陈皮、木香、柴胡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年龄段调理需注意,小儿不宜自行服用理气中药,可通过推拿等中医外治法调理气机;老年人使用理气药物需谨慎,应根据身体状况适当选用平和的理气之品。
预防要点: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心态,避免外邪侵袭,合理饮食,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易阻滞气机的食物。
气虚
调理方法:以补气为主,可通过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芪、党参、大枣等;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避免过度劳累;也可选用一些补气的中药,如黄芪、人参、白术等,小儿补气需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合的药食同源之品调理;老年人补气可选用一些温和的补气药物,并注意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预防要点:注重先天禀赋的调养,合理喂养小儿;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增强体质,提高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