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手术的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和胃肠道准备)、手术步骤(建立气腹、放置器械、探查、切开、取石、探查、放T管、关闭胆总管)、术后处理(一般监护、T管护理、抗感染、饮食管理)及并发症(出血、胆道狭窄、胆瘘)及处理,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不同关注要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既往胆道疾病史、手术史等,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判断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以及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重点评估心肺储备功能;男性和女性在手术耐受性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表现,但主要还是基于整体身体状况评估。
完善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CP等,明确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同时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肝肾功能情况。
2.胃肠道准备
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成人术前禁食8-12小时,禁水4小时,以减少术中呕吐和误吸的风险。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禁食禁水时间,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证患儿在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二、手术步骤
1.建立气腹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Veress针或开放技术建立气腹,一般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
2.放置腹腔镜器械
插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情况,然后分别插入其他操作器械,如抓钳、分离钳等。
3.探查胆总管
找到胆总管,可通过解剖分离等操作显露胆总管,明确胆总管的解剖结构,确认结石的位置等情况。
4.切开胆总管
根据胆总管的直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开方式,一般采用电刀或剪刀切开胆总管前壁,切口大小通常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而定,一般为1-2cm左右。
5.取出结石
可通过胆道镜等器械进入胆总管内,将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如果结石较大,可采用取石网篮等工具协助取出结石。
6.胆道探查
取出结石后,需要进行胆道探查,可通过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内是否还有残留结石等情况,确保胆道通畅。
7.放置T管
一般会在胆总管内放置T管,T管的一端留在胆总管内,另一端通过腹壁引出体外。放置T管的目的是引流胆汁,防止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同时也便于术后胆道造影等检查。
8.关闭胆总管
用可吸收缝线或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胆总管前壁,关闭胆总管切口。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护
术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如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老年患者也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衰退。
2.T管护理
保持T管通畅,避免T管扭曲、受压、堵塞等情况。观察T管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正常情况下,术后早期引流液量较多,颜色为胆汁样,随着时间推移,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浅。如果发现引流液异常,如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颜色异常等,应及时报告医生。
3.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会选用针对胆道常见细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过敏史等综合判断。
4.饮食管理
术后早期一般先给予胃肠减压,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可给予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饮食应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原则,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利于患者的恢复。儿童患者在饮食管理上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易消化,老年患者则需考虑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的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四、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术后可能出现胆总管周围血管出血等情况。如果出现少量出血,可通过保守治疗,如应用止血药物等;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2.胆道狭窄
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可能导致胆道狭窄。对于轻度胆道狭窄,可通过内镜下扩张等治疗;对于严重的胆道狭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胆瘘
如果T管堵塞或胆总管缝合不佳等情况可能导致胆瘘。出现胆瘘时,要保持引流通畅,加强引流管周围的护理,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等治疗,促进瘘口愈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在处理并发症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