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有脾脏肿大及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脾功能检查等;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脾切除、介入治疗等,脾切除对儿童免疫有影响,介入治疗有风险
一、脾功能亢进的定义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症状缓解。
二、脾功能亢进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一)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较为罕见,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脾脏肿大,血细胞减少,但找不到明确的引起脾功能亢进的原发病因。
(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1.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等。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在肝炎病程中,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可引起脾脏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脾脏肿大,进而出现脾功能亢进,使血细胞破坏增多。
2.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为例,患者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通过脾脏时易被破坏,长期的红细胞破坏过多刺激脾脏,使脾脏肿大,功能亢进,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的减少。
骨髓纤维化: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正常造血组织被取代,导致髓外造血,脾脏常明显肿大,同时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可累及脾脏,导致脾脏免疫反应活跃,出现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
4.门静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以肝硬化为例,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脾脏血液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同时脾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增多,出现脾功能亢进表现。
三、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一)脾脏肿大
多数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肿大程度不一,轻度肿大时可能在肋下刚能触及,重度肿大时脾脏可深入腹腔下部,甚至可达盆腔。不同病因引起的脾肿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脾脏往往显著肿大,可平脐甚至达盆腔。
(二)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
1.红细胞减少:可导致贫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贫血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生长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成年人则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活动耐力下降。
2.白细胞减少: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出现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的风险更高,可能频繁出现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老年人白细胞减少时,感染后恢复较慢,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3.血小板减少: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血小板减少时,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磕碰后出血不止的情况;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时,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出血,且出血后不易止住。
四、脾功能亢进的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例如白细胞计数常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也可明显降低等。
(二)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显示造血细胞增生旺盛,例如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等增生明显,这与外周血细胞减少形成“造血旺盛而外周血减少”的特点。
(三)脾功能检查
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脾脏肿大,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显示脾血流量增加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五、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一)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引起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原发病,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针对肝硬化进行抗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等治疗。只有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脾功能亢进才可能得到缓解。
(二)脾切除治疗
对于脾功能亢进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导致严重贫血、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且原发病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但脾切除后患者免疫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儿童,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切除后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儿童患者中需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三)介入治疗
部分患者可考虑脾动脉栓塞术等介入治疗方法,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脾脏部分梗死,缩小脾脏体积,减轻脾功能亢进,但该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发热、腹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