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肝内胆管结石是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结石,有相应症状、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式;胆囊结石分静止性和有症状型,表现不同,检查及治疗有别;肝外胆管结石有Charcot三联征等表现,检查和治疗也有其特点,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群各有不同的处理考量。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是位于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胆囊结石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有关;肝外胆管结石多继发于胆囊结石,部分因胆管感染、胆管狭窄等导致胆汁引流不畅进而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差异
肝内胆管结石:平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肝区、上腹部隐痛等,当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胆管炎表现,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肝叶萎缩等。例如,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梗阻可能影响相应肝叶的正常功能,导致肝叶组织发生病理改变。
胆囊结石:多数患者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若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可引起胆囊积液、急性胆囊炎等,出现右上腹持续疼痛、发热等表现。
肝外胆管结石:典型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为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是因胆管梗阻合并感染,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黄疸的程度与梗阻程度有关,梗阻不完全时黄疸较轻,完全梗阻时黄疸较深。
影像学检查特点
肝内胆管结石:B超检查可见肝内胆管内有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其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结石的部位、大小及有无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等情况;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楚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胆管狭窄及扩张等情况,对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有重要价值。
胆囊结石: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内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能移动;CT、MRCP也可发现胆囊内结石,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肝外胆管结石:B超可发现胆管内强回声团,上方胆管有扩张;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直接显示胆管内结石的部位、数量及胆管狭窄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MRCP能清晰显示肝外胆管结石的部位及胆管扩张情况,无创且准确性较高。
治疗原则区别
肝内胆管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当出现胆管梗阻、反复胆管炎等情况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管切开取石、肝叶切除术等。例如,对于局限于某一肝叶的肝内胆管结石,若伴有肝叶萎缩,常需行肝叶切除术,以去除病灶,防止病情复发。
胆囊结石: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治疗方法是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在以下情况时也建议手术:结石直径≥3cm;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儿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碍;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等。
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以手术为主,原则是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等,对于胆管下端狭窄者,可能需要同时行胆管整形或胆肠吻合术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胆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谨慎评估,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胆囊结石多与代谢、遗传等因素相关,若有症状,手术需权衡利弊,因儿童胆囊的功能在生长发育中较为重要,尽量选择对胆囊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胆结石时,处理需特别谨慎。肝内胆管结石妊娠期若出现胆管炎等情况,治疗要兼顾胎儿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为主,必要时手术需选择对妊娠影响小的时机;妊娠期胆囊结石发生胆绞痛等情况时,首先考虑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饮食控制等,手术尽量选择在妊娠中期进行,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一般建议手术治疗,但若基础疾病较多,症状较轻也可选择保守治疗;老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充分准备,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