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综合判断,临床症状有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严重;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功能异常(PT延长、INR升高)、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相关指标异常(白蛋白降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病理组织学可见大量肝细胞坏死等改变,不同人群诊断标准一致,诊断时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
一、临床症状表现
1.极度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难以进行。
2.消化道症状严重: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T是反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严重受损,导致PT明显延长,一般PT活动度低于40%是重要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INR与PT相关,重型肝炎患者INR常显著升高,提示凝血功能严重障碍。
2.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迅速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1μmol/L,同时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常较高,提示肝细胞广泛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
3.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相关指标
血清白蛋白降低: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场所,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一般白蛋白常低于32g/L。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重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降低,其活性降低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三、病理组织学特征
肝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肝细胞坏死、崩解,肝小叶结构破坏,残存肝细胞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重型肝炎病理改变,但由于肝穿刺活检有一定创伤性,临床一般在符合诊断标准的情况下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判断,并非所有患者都进行肝穿刺检查来确诊。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例如,儿童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在诊断时要更仔细地结合各项检查指标全面评估;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发生重型肝炎时,需要综合妊娠相关因素以及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同时要特别关注妊娠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重型肝炎对母婴健康的双重威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