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类型,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致原发病灶等形成原发综合征,有相应症状、体征,可通过影像学、结核菌素试验、实验室检查诊断,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儿童等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发展为其他结核。
一、定义
原发性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在肺泡内繁殖,引起肺泡巨噬细胞的反应,形成原发病灶,多位于胸膜下,在肺上叶底部和下叶上部,以右侧多见。原发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沿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表现。病理改变主要为渗出、增殖与坏死,渗出性病变以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和纤维蛋白为主;增殖性改变为典型结核结节;坏死的特征性改变为干酪样改变。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儿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若病灶范围较大,患儿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婴幼儿症状相对较明显,起病急,体温可高达39~40℃,但一般情况尚可,与发热不相称,随后转为低热。
体征:体格检查可发现周围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一致。有些患儿可伴有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结核变态反应表现。
四、诊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原发综合征表现为双极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的哑铃状阴影;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称炎症型,边缘清晰称结节型。胸部CT对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等有重要价值。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小儿,阳性反应多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的可能性越大。阴性反应除提示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外,还可见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初期(4~8周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等。
实验室检查:痰液、胃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血沉可增快,反映病灶处于活动期。
五、治疗
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常用的化疗方案有2HRZ/4HR(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异烟肼、利福平4个月)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可引起周围神经炎等,利福平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以促进疾病恢复。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变化。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七、预后
原发性肺结核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通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病灶多可逐渐吸收、钙化。少数患儿可发展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等,预后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