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会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如出汗、颤抖、心悸;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不同人群低血糖症状有特点,儿童有哭闹不安等,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且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明显。
颤抖:身体会不自主地颤抖,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使得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比如双手颤抖较为明显,严重时可能影响拿取物品的动作。
心悸:心脏跳动会变得加快且不规则,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有时还会伴有心慌的感觉。这是由于低血糖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
意识障碍:轻度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随着低血糖程度加重,可能出现意识模糊,严重时可陷入昏迷状态。对于儿童来说,低血糖导致的意识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例如,一些患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在血糖偏低时可能先出现精神萎靡,进而发展为意识不清。
认知功能障碍: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等。在成年人中,如果长期反复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比如长期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行为异常:可能出现类似醉酒的行为,如步态不稳、胡言乱语等。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行为异常可能更为突出,因为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时可能会突然出现情绪激动、行为怪异等情况。
不同人群低血糖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低血糖时除了可能出现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这是因为儿童的机体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血糖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而且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往往通过哭闹等方式来传达身体的异常。比如一些患有遗传性疾病导致低血糖倾向的儿童,在饥饿或活动量增加时,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需要家长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纠正低血糖。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嗜睡、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等,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的典型表现。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当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只是感觉比平时更疲倦,想睡觉,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出汗、颤抖等典型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救治。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在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的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有些患者在低血糖时,血糖虽然降低,但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反应减弱。比如一些长期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偏低时,可能首先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出汗、颤抖等症状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