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类型,也可见于成人,结核杆菌经呼吸道侵入,原发病灶等形成原发综合征,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等诊断,用抗结核药物等治疗,儿童和成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结核分枝杆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通常发生在儿童,也可见于边远山区、农村初次进入城市的成人。
二、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在肺泡内生长繁殖,引起肺泡巨噬细胞的反应,形成原发病灶。原发病灶多位于胸膜下,在肺上叶底部和下叶的上部,以右侧多见。原发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沿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也可直接或经血流播散到全身其他器官,引起潜在的播散病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多数患儿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结核中毒症状。
部分患儿可有咳嗽,多为轻至中度咳嗽,少数患儿可出现喘息。
若原发病灶较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分叉处可引起阵发性咳嗽,压迫支气管可导致肺不张等。
2.体征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周围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一致。有些患儿可听到呼吸音粗或有干性啰音。
四、诊断
1.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方法。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强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但对于儿童原发性肺结核,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2.胸部X线检查
原发综合征在胸部X线片上表现为哑铃状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三者组成双极现象。但在临床中,许多患儿可能仅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即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这是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常见X线表现。
3.痰涂片和培养
痰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但儿童原发性肺结核患儿咳痰困难,多采用胃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
五、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对于原发性肺结核,多采用短程化疗,疗程一般为9-12个月。
2.对症治疗
若患儿有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肝损伤等风险的退热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若有咳嗽,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咳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进行精准计算。并且要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因为结核是消耗性疾病,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儿童的康复。
2.成人初次感染
成人初次感染原发性肺结核时,也需要遵循抗结核治疗的原则,规律用药。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因为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结核的恢复。要定期复查胸部X线和肝肾功能等,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