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血管病变致脑干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脑血管病,脑干含中脑、脑桥、延髓是生命中枢,其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异,检查有头颅CT及MRI,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心房颤动患者、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的血管发生病变(如血管狭窄、闭塞等),致使脑干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脑干作为人体重要结构,包含中脑、脑桥、延髓,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该部位梗死可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因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可能引起小动脉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形成等,增加脑干梗塞发生风险,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需关注此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增加脑干梗塞发生几率,尤其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4.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异常,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循环,阻塞脑干血管引发梗塞,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需警惕。
三、临床表现
因脑干不同部位受累表现不同:
中脑梗塞: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不能向上、向下或向内活动等)、瞳孔异常(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异常)等表现。
脑桥梗塞:常见交叉性瘫痪(一侧面部感觉障碍伴对侧肢体瘫痪)、构音障碍(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心跳节律异常等情况。
延髓梗塞:可表现为吞咽呛咳、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血压心率异常(如血压波动、心率紊乱)等。
四、检查方法
1.头颅CT: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但对超早期梗死诊断价值有限。
2.头颅MRI:能更早发现脑干梗死灶,其中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超早期(发病数小时内)梗死诊断价值高,可清晰显示脑干缺血灶。
五、治疗原则
1.超早期溶栓:若患者符合溶栓指征(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等),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
2.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3.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如丁苯酞等(仅提及药物名称)。
4.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需稳定血糖水平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肝肾功能等,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谨慎,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心房颤动患者:需关注抗凝治疗相关风险,如出血倾向等,同时要规律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权衡抗凝治疗的利弊。
儿童:脑干梗塞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血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病变等相关,治疗时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评估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避免不适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