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是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腔隙内,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因素致病,按病情发展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按来源部位有相应分类,通过头颅CT、MRI诊断,急性和亚急性病情重的需紧急手术,慢性可钻孔引流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外伤性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颅骨弹性较好,成人颅骨相对坚硬,但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头部外伤都是导致硬脑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比如儿童在玩耍时头部磕碰、成人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头部受伤,都可能引发硬脑膜下血肿。
生活方式: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的人群,头部受伤风险较高,更易发生硬脑膜下血肿。
2.非外伤性因素
病史影响:患有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自发出现硬脑膜下血肿的风险增加。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1.按病情发展分类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病情进展较快。患者多有明显头部外伤史,受伤后迅速出现意识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还可能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脑疝表现。
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出现症状,症状相对急性者稍缓,但也会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可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甚至部分患者不能回忆起外伤史。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头痛、智力障碍、记忆力减退、轻度偏瘫、步态不稳等,容易被忽视。
2.按血肿来源和部位分类
脑实质内血肿:血肿源于脑实质内,可因脑挫裂伤导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引起,也可由脑内血管畸形破裂等原因导致。
硬膜外血肿: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多因脑膜中动脉破裂等引起,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有中间清醒期等。不过这里主要说的是硬脑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不同部位。
硬膜下血肿:如前面所述,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方法,可明确显示血肿的部位、范围、大小等。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者为新月形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慢性者为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头颅MRI: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尤其是等密度血肿,MRI检查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血肿情况,通过不同序列的成像可以准确判断血肿的时间和性质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病情较重、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和脑疝表现的患者,需紧急手术治疗,如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高压,挽救患者生命。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对于症状较轻、血肿量较少的患者,可采用钻孔引流术,通过钻孔将血肿引流出来;对于症状明显、血肿量较多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手术操作需要更精准,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