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瘘是泌尿系统与其他系统间异常通道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发病与分娩、手术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持续漏尿等,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以手术为主;尿失禁是膀胱尿液不能控制流出,因膀胱逼尿肌等异常致控尿失调,分不同类型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尿常规等,轻度可非手术治疗,严重需手术,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尿失禁:是指膀胱内的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膀胱逼尿肌异常收缩、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松弛等原因导致尿液控尿机制失调。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机制,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等)尿液不自主流出;急迫性尿失禁多与膀胱过度活动症有关,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尿急、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则是由于膀胱出口梗阻或膀胱逼尿肌功能减退,膀胱过度充盈,尿液溢出。不同性别中,女性因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盆底肌相对薄弱等)更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等类型,男性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充盈性尿失禁等。
临床表现
尿瘘:主要表现为持续不自主的漏尿,根据瘘的部位不同漏尿情况有所差异。比如膀胱阴道瘘患者,会持续有尿液从阴道流出,同时可能伴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长期漏尿还可能导致会阴部皮肤湿疹、瘙痒等。不同年龄患者漏尿带来的生活影响不同,儿童尿瘘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心理上的自卑等问题;成年患者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社交活动受限等。
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在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漏尿,如咳嗽、跳绳等情况;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强烈的尿急感后紧接着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充盈性尿失禁则是尿液间断或持续流出,患者可能感觉膀胱胀满但无法自主排尿。不同年龄人群临床表现也有特点,老年尿失禁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漏尿情况可能因体位变化等因素加重;儿童尿失禁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考虑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
诊断方法
尿瘘: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如阴道指检可触及瘘孔,还可进行亚甲蓝试验,将亚甲蓝溶液注入膀胱,观察蓝色液体从阴道、尿道等部位流出情况以判断瘘孔部位;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膀胱内情况及瘘孔位置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等因素,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检查。
尿失禁:一般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评估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情况,明确尿失禁的类型;还可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等。不同性别患者在检查时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女性检查时需避开月经期等。
治疗原则
尿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修复瘘孔。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对于分娩损伤导致的尿瘘,一般在产后3-6个月进行手术修复;对于肿瘤相关尿瘘,需先治疗肿瘤再考虑手术修复。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手术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
尿失禁:轻度尿失禁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通过锻炼盆底肌增强控尿能力;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还可使用子宫托等;严重的尿失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压力性尿失禁可采用尿道中段悬吊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不同,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能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为主,而年轻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总之,尿瘘和尿失禁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