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肠穿孔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因腹腔感染致细菌毒素入血引发,儿童进展快、恢复难,老年人基础病会加重病情;MODS由感染和休克致多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氧引起,女性妊娠等有特殊影响,有基础病史者风险更高;弥漫性腹膜炎因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儿童表述不精确、体征不典型易延误诊断,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低、反应差、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
一、感染性休克
发生机制:阑尾炎若不做手术导致肠穿孔,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可大量进入腹腔,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随着感染的扩散,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显著高于未穿孔的患者,感染性休克会严重影响多个脏器的血液灌注,如不及时处理,病死率较高。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感染的耐受能力较差,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在同样的阑尾炎肠穿孔情况下,儿童可能更快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休克表现,且恢复相对成人更困难,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及时有效的救治。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感染性休克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感染性休克导致的低血压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供血,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感染性休克时的代谢紊乱可能更难控制,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发生机制:肠穿孔引发的严重感染和休克状态会导致机体多个器官的血流灌注不足和缺氧。例如,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肠道细菌移位及全身炎症反应可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肾脏会因灌注不足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肌酐升高等;肺脏可出现急性肺损伤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女性:女性在生理周期、妊娠等特殊情况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妊娠期女性发生阑尾炎肠穿孔后,除了面临上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问题,还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子宫的血液灌注也可能受到影响,增加胎儿窘迫、早产等风险。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发生阑尾炎肠穿孔后出现肺功能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更高,因为其原本的肺功能储备就较差,感染和休克导致的缺氧更易诱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有慢性肾病的患者,肾功能本身就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肠穿孔后肾功能损害可能迅速加重,甚至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三、弥漫性腹膜炎
发生机制:阑尾穿孔后,肠内容物大量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疼痛范围可遍及全腹,同时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典型的腹膜炎体征。炎症会持续刺激腹膜,导致渗出增加,进一步加重腹腔的炎症反应。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精确,且腹膜相对较薄,对炎症的反应不如成人典型,容易延误诊断。例如,小儿阑尾炎肠穿孔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能腹肌紧张等体征不明显,但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医生更加仔细地评估和鉴别诊断。
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时,腹痛等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的机体反应能力较差,腹膜炎的治疗过程中恢复相对缓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