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受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疾病、年龄和性别等多因素影响。遗传方面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基因缺陷致LDL-C清除能力降;饮食中高饱和及反式脂肪酸、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可升胆固醇;缺乏运动、吸烟影响脂质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胆固醇代谢减慢,糖尿病致脂质代谢紊乱;年龄增长代谢下降易患病,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风险低,绝经后风险增加。
饮食因素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长期大量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以及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像部分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等,会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饱和脂肪酸会影响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调节,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加快;反式脂肪酸则会干扰体内正常的脂质代谢,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同时升高LDL-C水平。例如,长期每日摄入过多油炸食品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会明显高于饮食相对清淡的人群。
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量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等,也会直接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一个蛋黄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超出机体正常的代谢负荷,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上升。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提高HDL-C水平,同时有助于调节LDL-C的代谢。如果一个人长期久坐,很少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那么身体对脂质的代谢能力会下降,容易导致胆固醇在体内堆积,引发高胆固醇血症。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几率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会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质的代谢和转运。吸烟还会降低HDL-C的水平,同时使LDL-C更容易被氧化修饰,形成具有毒性的氧化型LDL-C,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不吸烟人群明显增加。
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当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的胆固醇代谢速度减慢,导致胆固醇在血液中蓄积。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使肝脏对胆固醇的摄取和转化减少,同时外周组织对胆固醇的利用也降低,从而引起血胆固醇升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缺乏或抵抗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同时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可能会动员脂肪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在肝脏中又会转化为胆固醇,最终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而且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异常,进一步加重了脂质代谢的紊乱。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减弱,肾脏对脂质的清除效率也降低。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相较于年轻人,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的生理功能衰退,脂质代谢相关的酶活性降低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胆固醇代谢失衡。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HDL-C水平相对较高,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失去了雌激素对脂质代谢的保护作用,胆固醇代谢失衡的风险增加,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几率逐渐接近男性。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更容易出现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