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初期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进展咳嗽咳痰带血等,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隔离并早期用抗菌药物,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肺鼠疫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可被周围人吸入而感染。例如,在与肺鼠疫患者密切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时,极易通过这种方式被传染。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血液、分泌物等,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比如,医护人员在救治肺鼠疫患者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接触到患者的体液等,就可能被感染。
肺鼠疫的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起病急骤,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胸痛、咳嗽等类似感冒或肺炎的早期表现,但病情进展迅速。
病情进展:随着病情发展,咳嗽症状加重,咳痰可呈血性,痰液中含有大量鼠疫耶尔森菌。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可出现发绀等表现。肺部体征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可闻及湿啰音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表现。
肺鼠疫的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鼠疫疫源地居住或旅行史,或者接触过鼠疫感染的动物(如旱獭等)、鼠疫患者等。
临床表现:符合肺鼠疫的典型临床表现,如高热、咳嗽、咳痰带血、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通过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阴性的鼠疫耶尔森菌;也可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鼠疫耶尔森菌可确诊;还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核酸检测等进行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抗鼠疫耶尔森菌的抗体,若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肺鼠疫的治疗原则
隔离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肺鼠疫,患者需立即被隔离,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隔离场所应具备严格的防护措施,防止病菌外泄。
抗菌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是治疗肺鼠疫的关键。常用的药物有链霉素等,链霉素对鼠疫耶尔森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应尽早使用以控制病情发展。
肺鼠疫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肺鼠疫患者,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一般观察期限为9天,观察期间如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同时,对感染鼠疫的动物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在鼠疫流行期间,避免前往鼠疫疫源地。如果必须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等。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从事鼠疫防治、接触鼠疫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等,可进行预防性服药,如使用磺胺类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可考虑接种鼠疫疫苗,但鼠疫疫苗的接种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不同人群的肺鼠疫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感染肺鼠疫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家长应避免带儿童前往鼠疫疫源地,在鼠疫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儿童的外出活动。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咳嗽等类似感冒症状且有鼠疫接触史时,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接触史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肺鼠疫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存在鼠疫传播风险的场所。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感染肺鼠疫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更要做好预防,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应尽快就医。
其他人群: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清洁手部。同时,关注鼠疫的流行信息,在鼠疫流行地区或有相关风险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