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血糖需从多方面入手,合理饮食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要选合适方式、保证频率时间;规律作息要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规律节奏;定期监测要自我监测血糖、关注身体指标变化;心理调节要保持良好心态。
一、合理饮食
1.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全麦面包、燕麦等)、杂豆(红豆、绿豆等),相比精制谷物(白米饭、白面包等),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避免血糖快速升高。一般来说,成年人每餐主食中全谷物和杂豆可占1/3左右。
2.均衡摄入营养物质: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如鸡肉、牛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来源,每天每公斤体重约摄入1-1.2克蛋白质;脂肪应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肥肉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部分加工食品;多吃蔬菜,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种类尽量多样化,以获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稳定血糖,例如菠菜富含铁和维生素,西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
二、适量运动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预防高血糖的好选择,如快走,成年人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快走,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慢跑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速度和距离,避免过度疲劳;游泳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特别是关节不好的人,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2.运动频率与时间:除了有氧运动,还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进行简单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15-20分钟,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肌肉量增加可以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儿童和青少年则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肌肉强化活动等,如跳绳、打篮球等,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预防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
三、规律作息
1.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调节,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增加高血糖的风险。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长相对更长,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睡眠10-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睡眠9-11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2.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避免昼夜颠倒。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助于身体的生物钟正常运转,进而维持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例如,固定每天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能在相对稳定的节奏下工作。
四、定期监测
1.自我监测血糖:健康人可以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如每3-6个月监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如果发现血糖值有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监测频率可以适当增加。
2.关注身体指标变化:除了血糖监测,还应关注体重、血压等指标。体重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成年人如果体重指数过高(超过24kg/m2),患高血糖的风险会增加;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89mmHg以下,高血压往往与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联,通过关注这些指标变化能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高血糖的发生。
五、心理调节
1.保持良好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调节紊乱。正常人应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每天可进行10-15分钟的冥想练习;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心理调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通过与同伴玩耍、参加有趣的活动来保持愉快心情,成年人可以通过社交活动、旅游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