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等引起的腹膜炎症性疾病,分原发性(腹腔内无原发病灶,因血行播散等累及腹膜,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和继发性(临床最常见,由腹腔内器官穿孔破裂、炎症扩散等所致,病原菌多为需氧菌混合感染);病因方面继发性有腹腔脏器穿孔、炎症扩散、腹部外伤等,原发性有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感染、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腹痛等症状及腹膜刺激征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症状体征评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穿刺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病情轻局限者,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用抗生素)和手术(适用于病情重原发病严重者,清除病灶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腹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但感染中毒症状突出,妊娠期女性诊治需谨慎兼顾母胎情况。
一、定义
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等引起的腹膜炎症性疾病。腹膜为覆盖于腹腔内壁及腹腔脏器表面的浆膜,分为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腹膜炎可累及全腹膜或局部腹膜。
二、分类
(一)原发性腹膜炎
亦称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多因血行播散、淋巴途径或女性生殖系统等感染累及腹膜,常见于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二)继发性腹膜炎
临床上最为常见,多由腹腔内器官穿孔、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阑尾炎穿孔等)、炎症扩散(如急性阑尾炎、女性生殖系统感染蔓延等)所致,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为主,常为混合感染。
三、病因
(一)继发性腹膜炎常见病因
1.腹腔脏器穿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发化学性刺激,继而继发感染;阑尾穿孔也是常见原因,阑尾炎症扩散至腹膜。
2.腹腔脏器炎症扩散: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炎症蔓延至腹膜。
3.腹部外伤:腹部穿透伤或闭合性损伤致腹腔内脏器破裂、穿孔,使细菌等进入腹腔引发炎症。
(二)原发性腹膜炎常见病因
1.血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时,病原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腹膜,常见于儿童、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等。
2.淋巴途径感染:肠道细菌经淋巴管侵入腹膜,如膈下感染灶的细菌经淋巴管累及腹膜。
3.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细菌可通过输卵管蔓延至腹腔,如盆腔炎性疾病可引发原发性腹膜炎。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是最主要症状,一般为持续性剧痛,疼痛多自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可波及全腹。
2.恶心、呕吐:早期因腹膜刺激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后期因麻痹性肠梗阻可出现持续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呈黄绿色胆汁样,甚至棕褐色粪样物。
3.感染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急促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神志淡漠等。
(二)体征
1.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以原发病灶处最为明显。
2.腹胀: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全腹腹胀,表明存在麻痹性肠梗阻。
五、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体征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腹腔脏器病变史、外伤史等,结合腹痛、腹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腹腔穿刺可抽出浑浊液体,通过穿刺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菌,协助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肠管胀气、膈下游离气体(见于胃肠穿孔)等;腹部B超、CT等可帮助发现腹腔内原发病变(如脓肿、脏器穿孔等)及积液情况。
六、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情较轻、腹膜炎局限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继发性腹膜炎病情较重、腹腔内原发病变严重(如胃肠穿孔、严重坏死性胰腺炎等)者,手术目的为清除病灶、清洗腹腔、引流脓液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腹膜炎症状常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患儿腹痛、精神状态等变化,因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易扩散,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规范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腹膜炎时腹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但感染中毒症状可较突出,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其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影响。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生腹膜炎需谨慎选择检查及治疗手段,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应在充分评估母胎情况基础上进行合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