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血管闭塞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筛查干预高危人群及药物预防等。
一、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或软化。常见的血管病变有动脉粥样硬化,它会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还有心源性栓塞,比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脑部血管,造成血管堵塞。
三、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内皮功能受损等,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一般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
性别:男性发病风险相对略高,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发病风险也会上升。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状态,增加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身体活动不足会使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血压升高,不利于脑血管健康。
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引起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病史: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容易导致血管狭窄或破裂出血,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来说,高血压可促使血栓形成或加重血管堵塞。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脂代谢紊乱等,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脑血管病变风险。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心脏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内异常的血流状态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阻塞脑部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四、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痛、头晕等症状。
不同血管闭塞的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
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排除脑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发病数分钟内就能显示缺血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血管内治疗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及是否存在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六、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血糖: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定期监测血糖。
血脂:高脂血症患者根据血脂情况进行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相应目标值。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尽量戒烟,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
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进行干预。
药物预防:对于某些高危人群,如伴有心房颤动且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高危人群,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禁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