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疾病等是发病相关因素,会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疾病管理等预防与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相关指标及意义
总胆固醇(TC):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2mmol/L,当TC>5.2mmol/L且<6.2mmol/L时为边缘升高,≥6.2mmol/L则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TC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参考值通常<3.4mmol/L,它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LDL-C≥4.1mmol/L时就属于升高情况,越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参考值一般男性>1.04mmol/L,女性>1.3mmol/L,它被称为“好胆固醇”,因为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水平降低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在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相对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过多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会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鸡腿、猪板油等食物,会使人体短期内胆固醇摄入大幅增加,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高胆固醇血症。
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脂肪消耗减少,胆固醇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使得胆固醇在体内堆积。比如长期久坐办公,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水平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胆固醇的分解代谢,导致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
对健康的影响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会引起冠心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如果发生在脑血管,会引发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发生在外周血管,则会导致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此外,高胆固醇血症还可能与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长期的高胆固醇血症会增加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脂肪肝。
预防与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倡导均衡饮食,减少高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同时,控制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量<300mg。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应适当调整。年轻人可以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方式来保证运动量,而老年人则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疾病管理:对于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能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要规律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来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从而有助于控制胆固醇水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多与家族遗传因素或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缺乏运动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均衡营养的饮食,避免让孩子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
孕妇:孕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首先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来尝试控制胆固醇水平,如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进行散步等运动。如果饮食和运动调整后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标,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权衡利弊后再考虑是否进行药物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患高胆固醇血症时,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行性。饮食上要避免过于油腻的食物,运动要选择缓慢、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慢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定期监测胆固醇水平和身体状况,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