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是肝细胞大量坏死致病情严重的肝脏病,病因有病毒、药物毒物、酒精、自身免疫等,表现为全身乏力发热、消化道症状、黄疸、出血倾向、肝性脑病等,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对症、抗病毒、人工肝及肝移植,预后差,可通过预防病毒感染、合理用药、戒酒、避免接触毒物来预防。
一、重型肝炎的定义
重型肝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肝细胞大量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病情严重的肝脏疾病。它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进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全身和消化道等多系统症状。
二、重型肝炎的病因
1.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大量受损。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多数为无症状携带者,而成人感染后相对更容易出现重型肝炎相关表现。对于有乙肝病史的人群,若不规范治疗等,病情可能进展为重型肝炎。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引发重型肝炎,但相对较少见。
2.药物或毒物
药物: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肝毒性更敏感,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有基础肝病史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时,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更高。
毒物:如黄曲霉毒素,长期接触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等可能损伤肝脏,引发重型肝炎。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严重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警惕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破坏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增加重型肝炎发生风险。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进而发展为重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而发展为重型肝炎的风险也需关注。
三、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极度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即使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这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机体代谢和能量产生受到影响所致。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7.5-39℃左右,可能与肝细胞坏死释放致热物质等因素有关。
2.消化道症状
严重食欲不振:食欲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没有进食欲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腹胀:腹部胀满不适,可能与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乱等有关。
3.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且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肝细胞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表现。黄疸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4.出血倾向
皮肤瘀点、瘀斑: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表现。
鼻出血、牙龈出血:鼻腔和牙龈容易出血,也是凝血功能异常的体现。
5.肝性脑病相关表现
意识障碍:早期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是因为肝功能衰竭,体内有毒物质不能正常代谢,积聚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四、重型肝炎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通常超过171μmol/L,且总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先升高后迅速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是重型肝炎的重要肝功能改变特点。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病原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由病毒感染引起重型肝炎。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等改变,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可能缩小等。通过超声检查还可排除其他导致肝脏病变的情况,如肝内占位性病变等。
CT或MRI: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对于诊断重型肝炎及鉴别其他肝脏疾病有一定帮助。
五、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营养支持: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保证热量供应,维持机体营养状况。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
2.对症治疗
退黄治疗:可使用一些退黄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排出,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止血治疗:针对出血倾向,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等,补充凝血因子等,以防治出血并发症。
3.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根据病毒类型给予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乙肝病毒引起的重型肝炎,可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但用药需谨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4.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人工肝技术,清除体内毒素,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
5.肝移植: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但肝移植面临供体短缺等问题,且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
六、重型肝炎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重型肝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因、治疗是否及时、肝脏损伤程度等。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而延误治疗则预后不良。
2.预防
预防病毒感染:接种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甲肝等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需定期监测病情,规范治疗,避免发展为重型肝炎。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疗程等。
戒酒: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降低重型肝炎发生风险。
避免接触毒物:尽量避免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有毒物质,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误食被毒物污染的食物。